新能源汽车将成未来之车-凯发一触即发

 

n

新闻动态

ews

 
 

more产品推荐

  • 1
  • 2
 
返回列表

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

新能源汽车将成未来之车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由中国工程院150多名专家一年半论证,国家有关部委再花一年多时间拟定的《中国制造2025》,并提出通过3个10年的努力,把我国 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蓝图,是其后二十年行动的脚本。其中提出的继续支持电动 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等关键词,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直指未来
    虽然《中国制造2025》直接提及新能源汽车的部分只有一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不足150个字,但含金量却很高。
    其主要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明确肯定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国家政策;第二个层次“掌握汽车低碳化、信 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出了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必须要掌握三大领域核心技术的新要求,比以前常说的掌握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明显提高了档 次;第三个层次“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则切中了我国汽车产业科研成 果转化能力弱、不重视工程化、产业化的软肋,希望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第四个层次“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 新体系”,提出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独立发展,形成完整科研、生产体系的要求,预示着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第五个层次“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 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确定的是自主品牌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
    有如此丰富重要的内涵,将《中国制造2025》解读为我国未来10年乃至3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纲领恰如其分。
    为争论画上休止符
    可以说,这一纲领是我国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延续。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规划和目 标。《中国制造2025》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延长了5年,我们可以透过它隐约看到2049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样貌。
    作为一部统筹全国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虽然不可能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愿景详细描述出来,但其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无疑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确定了方向、路线和目标。
    《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将为目前业界还在争论不休的“新能源汽车是不是我国汽车发展方向”这一问题打上句号,给那些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巨大人 力物力的企业一颗定心丸,告诉他们:“你走的路没有错”。同时,也给那些还在观望、犹豫的企业加一鞭,督促他们抓紧时间上路。
    因为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我国汽车业发展的未来之车,是汽车技术新的爆发点,是汽车市场新的增长点,是汽车产业新的起点。认清楚这一点,对汽车企业十分重要。顺应潮流的企业,将有望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反之则有可能被历史淘汰。
    技术路线将变?
    如果加以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此次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与2012年6月28日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有一处明显的不同。
    《中国制造2025》的表述是: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表述是:本规划所指 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前者与后者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从原来定义的新能源汽 车三大产品系列中删除了。这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更加明确,发展方向更加具体,那就是继续支持、或者说是只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而“插电式”已经不在其中了。
    《中国制造2025》中这一变化应该特别引起有关企业的关注,并及时调整相应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产品构成。因为随着技术路线的调整,国家的财政补贴政 策、税费减免政策和其他支持政策都可能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不会立即发生,是否真的将“插电式”从新能源汽车名单中除名,还有待于《中国制造 2025》配套实施细则发布时予以确认,但早做应变准备无论如何都是必要的。
    巨大的想象空间
    今年以来,互联网 概念在我国产业界被反复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更是提出了互联网与电动汽车与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融合的新理念。
    在《中国制造2025》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等都占有很大篇幅。然而在这其中,作为智能制造的产品和信息化的承载平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必然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
    作为一个平台,其承载着智能制造、互联网、信息化一同前行,并将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相结合,共同发展。
    “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中国制造2025》这一段描述,给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一个很准确的定位,也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
分享 
<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京中纺恒远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延静里中街3号

扫描微信
  • 在线咨询
  • 010-65866067
  • 0317-2911366
网站地图